建桥校友华柳战疫之路,男孩终成男子汉
华柳,一年级的时候,父亲因胃溃疡在杭州住院做手术,即将痊愈时,母亲带他去医院看望父亲。母亲告诉他,是医生叔叔和护士阿姨治好了父亲。自此,消毒水味道和走起路来飞扬的白大褂在他心中留下了烙印。
“从小就想从医,既然当不了医生,当个护士也是一件乐事。”对待护理事业,华柳有目标,有雄心,也为此投入了100%的热情与努力。大学期间,当过班长,拿过奖学金,参加过技能大赛,并在2015年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
黑框眼镜,个子不高,走到哪里都能成为开心果的华柳如今也是监护病房的一名“老护士”了。凭借其幽默诙谐的优点,踏实肯干的个性,礼貌谦逊的作风,得到了周围同事以及患者的广泛好评。
工作以来,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窘境:科室里的女病人一看是男孩,还是个外表看上去并不怎么温柔的大小伙子,会产生些许顾虑或抗拒心理。华柳从来没有抱怨,贴心的为患者擦汗,喂水果,换被套,与患者聊天,安慰其病情正在好转,给予其战胜病痛的信心......用更多的耐心和关怀去卸下病人的防备,一步步赢得病人的心。
“你感谢我们科室吧,不用感谢我个人 ”——每次面对病人的感谢,华柳如是说。
“我爸妈说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在去,我又是监护病房的男护士又是党员,应该去的。”错过了第一批援鄂报名机会后的华柳,提前和父母商量,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,每天关心着疫区的情况,时刻准备着。
2020年2月8日晚,正值中国的元宵节,这次,他第一时间报了名,光荣的踏上了奔赴战场的道路。
“各位老师,别担心!我身体好,我会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,不会有事的。”得知华柳即将奔赴疫区的消息,科室的同事们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牵挂和鼓励。尤其是科室赵顺英主任和毕丽护士长,贴心的为其准备好了各类防护用品,临走前更是抓紧一切机会再三叮嘱其注意事项,无微不至。
面对小男生的坚强与勇敢,她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百感交集却只能汇成一句保重。虽然没有父母到场道别,但却有这么一批家人的关心和支持,华柳微笑着做出了男子汉的承诺。
2月13日,这是华柳第一次穿着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。他在防护服上写上了大大的“小哥哥”三个字。他知道,这里的患者没有家人陪伴,内心充满了恐惧与焦虑。他充分展现出自己小哥哥的亲和力,安抚病人情绪,用刚学会还不怎么流利的方言一点点拉近与他们的距离。
面对一位年过花甲,连翻身都困难的老太太,华柳贴心的给老奶奶喂水,帮助她翻身,为她更换尿不湿,即使言语上的沟通不便,他还是耐心的用眼神、用肢体去交流。每隔三十分钟就会去查看一下老奶奶的情况,久而久之,老奶奶一看到他来了就会跟他招招手。
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呼吸窘迫的男患者,即使有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,他的氧饱和度情况也不太理想。虽然该患者是其他组的病人,但当该患者每次按响床旁铃时,华柳总会一同进去查看,帮助治疗。当该患者想要下床如厕,他总是第一个上去搀扶患者,直到患者安全回到病床上。
“我是我们组里唯一的男生,我力气大,能多做一点是一点。”
2月13日下午,当华柳完成了手头上的工作在清洁区等待其他的同事的时候,他看到了领队董绉绉主任在为第二天的情人节收集素材。
看到一位位医务人员在董主任的镜头前,向丈夫、妻子和孩子阐述着自己援鄂的决心以及表达对节日的问候。坐在一旁的他内心感到了一阵羡慕。“仿佛是在看一场现场直播的“撒狗粮”节目。”
虽然毕业以来一直都是单身,但华柳的身边不乏许多良师益友,在出发援鄂的那一天,都尽可能的给予他物质保障以及精神上的支持。
“感谢我的老师们和朋友们,是你们的亲情和友情支撑着我奋斗在我热爱的护理事业上。”
等到疫情结束,他说他希望能和良师益友们一起围坐在火锅旁一如往常的谈心聊天。“当然,也想有朝一日,可以亲自撒一波狗粮。”
说起对护理工作的理解,华柳认为,在很多人眼里,护理工作就是打针、输液,极其简单,殊不知,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门道。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切除病根救人性命,但护士的双手可以帮助患者术后康复。
“有人说:用自己的左手去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怜悯,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,却是一种奉献。这就是——护理!在护理工作中我学会了微笑。每天我面带微笑穿梭在病房之中,让我看到一张张陌生到熟悉的脸,一个个由入科时的痛不欲生到转科时的神采奕奕,以及耳边病人的那句:谢谢你们,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成就感,这就是鼓励我前行的动力。”
没有生而勇敢,只是选择无畏,逆行的路上,男孩终成男子汉。
转自:公众号甬鄂同心